
第一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品味意象,领悟意境,体悟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1感悟法;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爱情,是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看了《人鬼情未了》,我们相信爱情可以穿越生死,看了《罗马假日》,我们知道爱情可以穿越阶层,看了《音乐之声》,我们明白了爱情可以穿越年龄。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对一份纯真爱情的渴望,是源自于人本性中最质朴的渴望。这种渴望荡漾在我们的心间,但我们却难以言述。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雨巷》中,戴望舒用细腻的情怀表达出了对朦胧爱情的渴望
二、介绍中国二十世纪的诗歌流派及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1)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成立于1923年,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等。他们不满足新诗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者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辞藻,并提出了语言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
(2)现代诗派:因施存蛰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而得名,是对象征诗派和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鼎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其理论核心是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望舒草》、《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雨巷》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
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三、听朗诵,品诗意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忧愁
四、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由哪两个主要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
第一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的一个巷子里。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加上蒙蒙的细雨,再彷徨着一个美丽而幽怨的姑娘,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与哀伤之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二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象征着孤高、美丽、忧伤。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姑娘即丁香,美丽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点绛唇 素香丁香》王十朋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在迷雾一般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知路在何方,诗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人朦胧又美好理想的象征。尽管她极其美好但却忧伤,最终像薄烟一样消散,就如同空虚、幻灭和迷茫的心境。
4、艺术特色
1.结构重叠反复。
2.节奏舒缓悠扬
3. 用词精巧优美
4. 韵律节节相扣
5. 排比增强意境
五、小结
我们在这片意境优美的诗中分析了两个重要的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是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我们得以感悟到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迷雾般的时代里,心中依旧不能泯灭对美、理想的渴望,但黑暗的现实让美难以长存,让理想难以实现,诗人也就难免惆怅、迷茫。
六、作业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的意境
2、掌握诗的意义
3、背诵此诗
第二篇:雨巷 优秀教案yu
《雨巷》教学设计
学科教育·语文刘晓雨
一、 说教材
1、本单元在沪教版中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在此单元里共收录四篇文章,有三篇都是比较经典的诗歌或者散文,最后一篇《文学意境的特征》是为详细系统介绍意境的文章。
2、 《雨巷》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一篇必读课文。《雨巷》这首诗典型的意象的
运用、意境的描绘对于同学们体会理解学习意境这一文学形式,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二、 说学生
学生们经过高中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意境创造比较优秀的古诗词。但是,系统的学 习还是没有的。所以,在本单元,关键要让同学们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通过几节课系统的学习,能够将以前的知识有所升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此处隐藏13112个字……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
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作品评述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带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该作已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论孩子与社会价值观
在这世间,心灵已被无数的世俗所污染,天真、纯洁正被社会的发展所泯灭,一种无暇、高雅的境界在日渐消退,
或许我们不回去追寻人间的真谛,然而孩子的特点与品质在教育、社会等因素中被扼杀,被排挤。孩子,是上苍赐予人间的宝物,然而我们不如珍惜他,拥有他??
人之初,性本善,或许在生活中,我一看遍了种种恶行,在当代的青少年中,将看到将来社会的影子。在这个社会里,善良、舍生忘死、热爱事业的品质在一点点暗淡,变的肤浅与阴暗。一个善良的人,特可以变得邪恶与更善良,只在于后天的教育。有一些人,在家庭环境与社会中,不断被玷污,不断被改变,而在社会中不断体现和传播,终被时代所取用;然而那些善良的人,在岁月中,优良品质在自己心中扎下深根,从而反映出了难得可贵的精神,那些人是有毅力的,真正社会的强者。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的幻影也有所体现,随着当代工业、商业的高度发达,利益也被广泛尊崇。因此,在危难时刻,又有多少人能舍生忘死,付出自己生命呢?又有谁能闻见自己在赠人玫瑰时永存于心间的芳香呢?在此,我衷心祝愿那些善良,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能永存于时间,他们是上帝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