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新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能把洗手怕的过程用恰当的语句分几步写下来。
2、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活动的重点观察清楚,并能一步一步按顺序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有顺序地完整地记叙清楚洗手怕的全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洗手怕的过程。
2、有顺序地说清楚洗手怕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活动的重点观察清楚,并能一步一步按顺序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有顺序地完整地记叙清楚洗手怕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脏手怕、脸盆、肥皂、刷子、自来水。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要学习“习作训练”《洗手怕》。
(2)你洗过手怕吗?你还记得是怎样洗手怕的?
2、示范“洗手怕”。
(1)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说说:“洗手怕”时要注意什么?记住什么?
(2)请一生或老师示范,大家观察。
(3)讨论。
①洗手怕的过程一般分几步?
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边讨论边板书。
1、用脸盆打水;
2、将手怕浸湿;
3、在脏手怕擦上肥皂;
洗手怕(过程)4.用力搓洗;
5、用清水漂清、洗净;
6、晾干。
3、分组操作。
同桌准备一只脸盆。
边洗边观察手怕的变化,观察水的变化,肥皂泡的形状、颜色及手的感觉。
4、口头说说洗手怕的过程。
(1)说说洗手怕的过程可分几步。
(2)具体说说每一步的操作过程,用上以下词语。(打出投影)
准备:手怕、准备洗、打水、浸湿
擦皂:湿透、捞起、挤干、擦皂
搓洗:用力搓洗、滑油油、肥皂泡、脏水
漂清:漂洗、拧干、继续漂洗、直到
晾干:干净、捞起、拧干、甩干、夹住、晾在竹竿上、心里感到
5、评讲。
(1)各自按提纲练说。(说完整)
(2)连起来说。(说得连贯)
(3)抽生大声说说。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时,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
2、设疑激趣:你见过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齐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理清脉络。
三、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湖()股()蝶()
蝴()投()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扁(biǎn)平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 ……此处隐藏6537个字……,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十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