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语文教案:《呐喊》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09 07:10:53
语文教案:《呐喊》精品多篇(全文共12914字)

前言:语文教案:《呐喊》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教案:《呐喊》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

2、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3、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4、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捕捉贯穿在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序言”文体;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导入1:

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都出自于哪部小说集?——《呐喊》

对,《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14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为这个集子写的“序”——《〈呐喊〉自序》。

导入2: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题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小诗。意思是,虽然祖国一片黑暗,但我不能不爱它;虽然我的赤诚不被理解,但我还是要把一腔热血献给中华民族。是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是鲁迅一生的追求,无论是在苦闷彷徨时,还是在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

二、序言和自序

何谓“序言”?何谓“自序”?请同学们读“单元提示”。

——“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或自由朗读或听录音磁带)

(二)、交流感知成果。

1、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

——介绍时代背景并简释:

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

B、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C、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鲁迅先生的“寂寞”又是什么意思?“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也就是他所感到的(“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国民之麻木由此可知!

四、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在第一段中,作者说他年青时曾经做过许多梦,显然,这“梦”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梦”,而是指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为什么把理想和追求说成是梦呢?因为这些理想和追求都未能实现,回想起来如同梦幻泡影一般。那么,他有哪些理想和追求呢?——让我们来通过梳理全文帮助先生找到他的那些“梦”,看看先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了解下列问题:

1、第2、3段写什么?他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

——第2段写“在绍兴,侍亲疾”,第3段写“在南京,学新知”。此时,他看透世态炎凉,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想“洋务救国”。

2、第4段写什么?他的第二个梦想是什么?他“弃洋学医”为的是什么?

——第4段写“在仙台,攻医学”。他“弃洋学医”为的是“救治像我父亲似的……”,即救民救国,可见他的第二个梦想是“医学救国”。

3、从4、5段中可知,他的第三个梦想是什么?他“弃医从文”为的是什么?从6-10段可知,他开始“从文”失败后感觉怎样?

——这两段写“在东京,搞文艺”。他“弃医从文”为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可见他的第三个梦想是“文艺救国”。“从文”失败后,他悲哀寂寞,深刻反思。

4、第11段写什么?

——写“在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5、12-21段写与金心异的对话,作者为什么“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里写“在北京,应索稿”。他又开始拿起战斗的笔, ……此处隐藏9357个字……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它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澡、淘米。”鲁迅不也正是默默地从一倍高的柜台上典当,从一倍高的柜台上拿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的评论与侮辱。

鲁迅于“绝望”中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别样的人们。”寻一个怎样的梦?

直到接触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一个“美满的梦”,燃起了新的“希望”:用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科学救国”梦几乎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

梦想实现了吗?

在异国所感受到的落后民族的屈辱,特别是“幻灯”案件,再一次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麻木地鉴赏他人(同胞)痛苦的场面给鲁迅的心灵如此巨大的不可弥合的伤害,使他无以摆脱,以至于“示众”(“看”与“被看”)成为以后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药》:“没有多久,只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对“救治病人的疾苦“绝望后,下一步做了什么?

为了从这痛苦的记忆中挣扎出来,鲁迅又做起以“文艺改变精神”的“文学启蒙梦”。

结果怎样?

也许,《新生》的夭折,特别是社会对启蒙者的呐喊“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的“无反应”对鲁迅心灵的打击才是真正致命的。如鲁迅在其他作品中写到:“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是火;是弹琴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琴,才会是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然而,在中国,却是什么也没有,“一切新思想,新的文字,新的语言,在中国人这里,都不会了解,不会同情,不会感应”。所说的、所写的如“一箭之入大海,溅不起一丝水花”。由此而产生的“绝望感”是极其深刻的:既是对启蒙对象——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反省,“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双重绝望必然导致对“启蒙”本身的彻底绝望。鲁迅由此而感受到无端的悲哀,与毒蛇般纠缠灵魂的寂寞,成为一种潜在的痛苦记忆深藏在鲁迅心灵深处。他用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回到国民中去,回到历史中去,如《野草》中写到“从我的后院可以看见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以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

鲁迅从此就永远寂寞下去了吗?他作为“反抗绝望的战士”之路从此结束了吗?

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当陈独秀等创办《新青年》,鼓吹新文化运动,鲁迅最初态度并不积极,是可以理解的。毫无疑问,这“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绝望是属于鲁迅自己的。鲁迅称之为“确信”。“确信”这个词儿可不是随便用的。意思是说,鲁迅对“铁屋子万难破毁”这一认识是从不怀疑,一以贯之的。1925年,他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还谈到:“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但鲁迅又确实提起笔来,投入了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主将之一,这是怎么一回事?——促成鲁迅做出与前述“绝望”思想不同的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动因是什么?

“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人所谓可有。”是什么意思?

这里存在一个双重的否定(与怀疑):首先,是由经验而产生的“确信”既对“启蒙者”的绝望,对“希望”(以及“启蒙本身”)的否定(与怀疑),然而,又由于对自我经验的有限性的怀疑(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里所说“我所见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进而对自己的“绝望”(对“希望”的怀疑与否定)产生怀疑(与否定),进而产生(对“启蒙”)的“希望”。这就是鲁迅一再引述的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在与许广平的信中也说过“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该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不自卫。”

《野草过客》:有一天,遇见一位老人、一个女骇。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过客问:“前方是什么?”小女骇回答说:“前面是花园”。老人回答说:“前面不过是坟”。过客则表示,尽管明知道前面是坟,奋斗没有好结果,但仍然要往前走,他觉得前面有一种“声音”一直在呼唤着自己。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抗绝望的战士。

作者最终呐喊了,作者又究竟在为谁在呐喊?

为别人:麻木的众人、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正在作着好梦的青年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这类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至今有时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鲁迅无论在用笔战斗还是在剖析自己时,眼前都浮动着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边都响彻着被压迫人民的呼声。他从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写作看作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把它们与人民解放斗争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这样我们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又为什么说“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鲁迅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时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听命(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生命)体验与艺术感受,写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如前所分析。鲁迅真实的生命体验正是他心灵深出那些“太黑暗、太冷酷”的感受,但鲁迅一则出于“替别人”着想,一则出于对自己的感受的怀疑。总是在作品里有意“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光明”。一面要让真正属于自己的黑暗感受在作品中真实流露,一面又要加以限制、保留,甚至“不恤用了曲笔”。前者是“心”的自然非理性的流露,后者是“智”的理性的有意为之。

课外阅读《呐喊》,以本篇自序为钥匙解读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绝望世态炎凉

梦洋务、西医救国

绝望“幻灯”事件

梦文艺救国

绝望《新生》流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光明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文教案:《呐喊》精品多篇范文。

《语文教案:《呐喊》精品多篇(全文共1291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