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8篇,仅供借鉴。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一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2、教学准备
3、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二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 ……此处隐藏9307个字……南靖山城中心小学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八教材讲解: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六组的首篇课文。这一组员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绪,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本文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生动地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聚诗句,培育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教学的重面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根本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
教学目标: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厚交情。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聚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积聚过的几首送别诗。
2.揭露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的质料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3.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两首诗的异同。
二、精读诗歌,深切理解。
(一)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1.板书诗题,自读古诗。弄清诗中谁送谁,谁别谁,明白送别时的主客之分,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2.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白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质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交情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经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东西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面切磋的题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交情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其余深情作好铺垫。
(面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要害处”,有一语道破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富厚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发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面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5)引导朗诵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畅所欲言,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领会诗人仁立凝看远帆的情景。
(2)领会李白目送风帆远往时间之长,对朋友情绪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领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引导朗诵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演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朗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面拨学生如何读出平铺直叙,触发学生深切领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领会,果而多样化的反复朗读,是培育语感的殊途同归。)
五、回保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领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爱好。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面,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轻易。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面,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经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经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领会诗人的思惟情绪,境中悟情;经过量种朗读方式,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要害词句的赏析中,“导”在平铺直叙的朗诵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