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地质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4-11-17 18:48:50
地质实习报告(精选多篇)(全文共11547字)

第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4.3.22/2014.4.20

实习地点:浙江自然博物馆/瑶琳仙境/分水江电站 实习内容和要求

1 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1.1认识矿物的形态和重要的物理性质,掌握最常见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

1.2 观察鉴定(1)自然元素类:石墨;(2)硫化物类: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3)卤化物类:萤石;(4)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英;(5)含氧盐类: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正长石、斜长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磷灰石、石榴子石等。

1.3 认识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1.4 掌握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观察岩浆岩标本:花岗岩、流纹岩、辉长岩、闪长岩;观察沉积岩标本: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磷灰岩;观察变质岩标本: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 (参考教材实验)

2.1 学会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2 掌握各种岩层产状、接触关系及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2.3 掌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3 瑶琳仙境溶洞参观

3.1 观察岩溶形态特征。

3.2 了解岩溶形成原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4 理论联系实际——大坝的选址原则

4.1 了解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

4.2 分析大坝选址原则

一、浙江自然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馆前身是西湖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1984年独立建制,该馆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中国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以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省级博物馆。新馆建筑规模2万余平方米,是浙江“五大百亿”工程之一。

我们在浙江自然博物馆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也根据旁边的标识认识了一些岩石,比如石膏、水晶等等,并且用肉眼鉴定法观察了这些岩石。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关于地球起源的展馆以及关于地球生物的展馆,通过此参观,我们不仅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实习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机会。

二、瑶琳仙境

瑶林仙境以其神奇的地势地貌和瑰丽多姿的钟乳石景,吸引着全

世界各国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岩溶作用是缓变作用,对建设工程的主要危害是岩溶区形成地下溶洞、上覆土体中形成土洞造成岩溶塌陷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此外,在隧洞施工中碰到岩溶管道,管道内有地下径流会发生涌水及地下泥石流。岩溶区表层土体往往是红粘土,具弱膨胀性,会造成浅基础建筑变形。岩(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溶区工程建设基础设计是关键,合理的基础方案可避免岩溶作用造成的灾害。

距地质部门测定,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瑶琳地区曾是一片浅海(在该地区山上的岩石中,仍可看见浅海中的海生动物蜒蝌、蜿石虫、海贝等的化石),经过华力西、喜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活动,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形态。

而瑶琳又具有形成溶洞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二是可透水的裂缝,它具有延生和次生之分,地质学上分别称为层理和节理断层(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层状裂

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经过地质构造运动而造成的裂开和风化、日晒、雨淋,岩石热胀冷缩、动植物的破坏等);三是流动的水。这种含碳酸的水遇到坚硬的石灰岩就象一把“利凿”记不休止地雕刻着,把毫无逊色的岩石变成现在如此娇艳的丽石。据历史记载,早在宋朝,诗人柯约斋就把此洞比作是仙境,清朝光绪十二年桐庐知县杨保彝(把这个洞)提名为“瑶琳仙境”,现在这个地方清朝乾隆时期桐庐县志上也有记载,传说是神仙游乐之所。当中酷似大象和狮子的“狮象迎宾”、壮丽十足的“三十三重天”、优雅壮观的“富春山水”、霸气十足的“玉柱擎天”,还有美丽奇妙的“紫竹林”,在灯光的照耀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参观了全三个洞厅,其美妙之处,难以言喻,也学到了不少关于溶洞的知识。

三、分水江电站

分水江三级水电站工程位于桐庐县瑶琳镇境内,工程以发电为主,结合改善环境。整个工程由挡水建筑物、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本阶段拟对上、中、下三个坝址进行方案比较,其中中坝址为推荐坝址,上、下坝址为比较坝址。上坝址位于瑶琳镇洪石村;中坝址位于瑶琳镇洪石村下游,距上坝址约350m;下坝址位于瑶琳镇潘家附近,距上坝址约1.5km。拟建拦河坝坝型为橡胶坝,坝顶高程24.5m,正常蓄水位16.0m,库容90万m3。电站装机容量为12mw。

测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的富集、运移、排泄主要受构造控制,常常沿构造带或构造结合部位形成地下水富水区,而其它部位富水性较差。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由石炭系和二叠系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形成喀斯特含水系统,根据地貌形态分为裸露型和覆盖型,由于本区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局部喀斯特发育部位赋水条件较好,地下水相对富集。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和更新统冲积、冲洪积、坡积等多种成因形成的堆积物中,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富水性因土层颗粒组成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在大坝选址上,要考虑库址,坝址以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虑地质条件下,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区域内必须有一个可供储水的盆地或洼地,这种地形的等高线呈口袋型,“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第二: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以及峡谷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基于时间有限,郭老师的丈夫在大巴上就花了很长时间给我们讲解了关于分水江电站的一些知识,在我们经过分水江电站的时候还教我们辨识了旁边的岩石。在分水江电站的时候,老师们还教我们学会了怎么阅读和分析地质地址图,让我们收获良多。

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 ……此处隐藏7153个字……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降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的开发,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因为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反过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又导致耕地或牧场的减少。长期来看,过度开发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的过度开荒和过度放牧现象是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治理水土流失要采用多种手段。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特别是种植抗旱保水的植被,利用其强大的根系锁住水分;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工程措施:把坡地推成梯田,利用鱼鳞坑、水窖等积水,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

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应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国际普遍采用的化学处理措施.2014年美国水土保持报道了美国印地安那州d.c.flangan等人应用模拟降雨装置,在多干扰农田中,进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区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成果.第1次暴雨事件后,20kg/hm^2pam能使农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体颗粒淋失量减少60%,还能减缓60 l/min高强度流水的冲刷侵蚀.在易严重侵蚀的地区用pam处理后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蚀.对初始干土模拟降雨研究发现,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m^2pam可使粉沙壤土堤减少86%的地表径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雾喷施风干的土壤比直接用干pam颗粒处理的土壤更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侵蚀.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应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多样,分布广泛,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灾难。所以我们要学好地质,重视地质,解决身边的各种地质问题,造福百姓。

第五篇:延庆地质实习报告

北京延庆硅化木公园地层特征分析报告

摘要:陆相层序受构造、事件沉积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找到发育完整又易于观察的层序剖面。文中以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公园的中生界侏罗系 “花盆” 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头观察分析了整个地质剖面,根据沉积和层序特征,总结了陆相山间盆地层序地层的一些典型特征,同时将本区广泛出现的硅化木化石成因解释为大规模湖泛和火山作用的综合结果,并将木化石的出现作为大规模湖泛出现的标志。研究成果完整呈现了受构造,气候和事件沉积等多重影响的小型陆相山间盆地的湖泊层序典型特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山间盆地;侏罗系;北京延庆

考察区位于北京延庆县东北部的千家店镇辛栅子村北坡的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中心区及其附近,俗称“花盆”盆地距北京城约100公里,本文以延庆硅化木公园的“花盆”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盆地沉积层序。

1.地质和构造背景

1.1构造背景和火山活动情况

“花盆”盆地位于燕山褶皱带花盆——四海褶皱的东侧,盆地形成时期为中生代中晚侏罗世,主要充填序列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约156~139ma。盆地所在燕山地区自元古宙末的吕梁运动(约1800 ma)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以后,中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区域构造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生重大构造变形事件。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块与相邻地块的碰撞和相互作用,使得华北克拉通北部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陆内造山作用。燕山期还是中国东部地区又一次较强烈的岩浆活动时期,岩浆分布面积达到全国出露面积的四分之一。整个侏罗世时期,火山活动较为发育,多沿北东向断裂喷发。在花盆盆地中,侏罗系的沉积地层中火山岩占很大比例。从区域上土城子组内部河湖相沉积和火山事件沉积的分布及其接触关系可以看出,两者经常伴生。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对盆地内部的层序地层构型产生深远影响。

1.2地层情况

“花盆”盆地位于燕山褶皱带花盆——四海凹褶的东侧 ,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和中生界侏罗系土城子组。雾迷山组的岩性为一套白云岩、硅质条纹 —条带及团块白云岩组合。土城子组不整合于雾迷山组之上,为盆地主要的充填地层序

列。岩石组合主要为浅绿色页岩、含粉砂页岩、浅绿色—暗紫色含角砾凝灰岩、凝灰质粗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复成分砾岩,少量粗面安山岩、安山岩、复成分火山角砾岩等,浅绿色页岩及含粉砂页岩中发育有硅化木化石群。

2.研究步骤和方法

本次研究以野外观察为主,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观察分析多处露头,露头观察以识别层序边界为主要目的,依据老师所讲,深刻理解沉积学。

3.研究结果

3.3.1冲积扇

冲积扇主要由红色泥岩和砾岩组成,砾岩的分选和磨圆较差,颗粒呈高角度排列,表明这是一种相对快速且近源的沉积。沉积物支撑类型为杂基支撑,推断这主要是碎屑流所致的冲积扇。

3.3.2顶部砂体沉积

在厚层泥岩上发育了一层细层粉砂岩,砂岩的厚度逐渐增长,并且颗粒粒度向上变粗,呈反韵律特征,反映了砂体进积特征。

3.3.3硅化木围岩

通过对下硅木层围岩的观察,发现其含有粉砂质(凝灰岩),泥岩,块状层理,含植

物碎屑,代表洪水快速堆积。,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上覆的水平层理黑色页岩挤压变形或出现密集劈理,存在黄色薄层凝灰岩夹层。

4.讨论

4.1本区山间火山盆地陆相层序发育的典型特征

根据化石和沉积特征判断,“花盆”盆地侏罗系为典型的湖泊沉积,并受到频繁的火山事件影响。

4.2本区硅化木的形成原因

硅化木埋藏方向大多垂直地层,说明多为原地沉积。则这种大型树木的原生环境应是湖岸的沼泽带或远离湖泊的森林地带。再结合盆地的基本特征,可知本区硅化木的出现与大规模的湖泛关系密切,但是硅化木的形成需要在偏酸性的沉积环境才可以发生硅酸交代作用,普通的湖泛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酸性物质,通过对本区泥岩样品的薄片观测研究发现湖泛发育期伴有火山活动,火山碎屑提供的酸性物质为硅化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本区硅化木是大规模的湖泛和火山活动的综合产物。

5.结论

(1)本区层序地层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除发育有火山事件层序外,正常的湖泊层序也具有体系域发育规模有限,湖退体系域发育,及以大型冲刷面为层序边界等类型的陆相特征。

(2)本区硅化木化石的形成是大规模湖泛和火山活动的综合产物,其出现可以作为识别最大湖泛期的标志。

参考文献:北京延庆硅化木公园地质剖面陆相层序地层特征分析.pdf

《地质实习报告(精选多篇)(全文共1154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