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语】赣州市区通天岩导游词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通天岩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景点,分别是赣州通天岩和广东英德通天岩。下面是带来的赣州市区通天岩导游词,欢迎查看。
赣州市区通天岩导游词一: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观光的景点是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通天岩风景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
通天岩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具有“状若瓜瓠石峰屏列,窍可通天”的特征。通天岩又是一座开凿于晚唐繁盛于宋代的江南最大的石窟,保存着宋代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358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天岩风景区主要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两部分。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它主要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和翠微岩五个岩洞组成。
下面,我们将依次带领大家游览五个岩洞和有关景点。
团友们,前面豁然出两年 一僻静的洞窟,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此处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题其讲学之处为“观心岩”。“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支秋未扫”。这就是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在观心岩讲学时留下的手迹。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岩层,因凹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外,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这就是我们来到的“忘归岩”。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家的说法,就是在于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而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水,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用扁担挑起,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储山东岸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时的土地公公发现了,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但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
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彻的山洞,这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扁担空出来的。
这品篇幅最大的题刻,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其如斗的大字际,镌刻于数十米高的绝壁之上,李大正与辛弃疾交往深,曾在赣州任提坑治(管铸造钱币的官)一职,当时,赣州是全国铸造钱币的一个点,由此可说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赣州的冶金业就很发达了。
穿过山洞,沿右边小路,我们将游览“龙虎岩”。
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长约100米,因为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此岩是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通天岩天岩景区历代名人题刻,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民国未曾间断,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
这品题刻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题刻,全文406字,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当时任赣州之州留兀刚的友人或僚属,其文作于嘉定十年(1217年)。
这品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篇游记作于南京绍兴年间。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载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溶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
通天岩是通天岩石窟的中心,是一天然环形山壁。嘉靖《赣州府志》载:“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因此而得名。
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石窟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的开创达到了高潮,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壁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数量以及造像的尺度,及其规模都是很小的,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这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通天岩主峰巅有一明代建筑——元武殿,俗称“雷公殿”,1963年重建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4年我国,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
这8尊菩萨题材的造像,雕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特别是这尊双手合什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象丰圆,披发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龛造像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归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岩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霜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紧邻通天岩的岩洞就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的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上刻有阳孝本等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岩造像的终曲。
而沿忘归岩、龙虎岩、翠微岩一线分布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是北宋晚期赣州慈云寺僧人明鉴经多方化缘而雕刻的,这具造像刀法精练,个性鲜明,是通天岩摩岩石刻造像的又一精华。
游览完了景区最具代表的五个岩洞后,我们来到广福禅寺。广福禅寺也是石窟寺,它是一种特殊的佛都建筑,从宋代开始这里便是通天岩佛事活动的中心,是江南有名的佛教胜地,总是香火不断。
寺庙后面的穴洞就是当年寺庙的藏经洞。
寺庙的普同塔距翠微岩300米,三重檐四角攒尖顶 ……此处隐藏8027个字……山。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
在广福寺内岩顶有一天然漏米洞。相传,古时候这个洞每天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也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点,香客少则少漏一些,有一天,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换钱,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动手把洞凿大了许多,可是,从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赣州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告诫人们切切不可贪婪。瞧!当年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仍历历在目。
如今,广福禅林香客云集,前来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在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禅房,为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
北宋时期,博学高行的名士阳孝本,因不愿为官,归隐通天岩二十余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路过赣州时,还专程前往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日间游览,夜则长谈,遂成至交,并诗赠阳孝本曰:“室内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洁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若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洲。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现在这阳公祠就是为了纪念苏阳会晤这段佳话所建。阳公祠亦成为后代文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所在。位于通天岩石窟翠微岩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阳孝本葬后曾迁葬黄金村,南宋淳熙年间复葬通天岩旧穴,阳孝本墓是通天岩石窟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广福禅林东侧这幢房,叫双杜堂,原来是方丈室。1946年,蒋经国联员蒋介石游览了通天岩。当时,蒋介石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层的小洋房,准备将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转囚于此。该建筑分张学良及赵四小姐卧室、警卫室、卫生间、更衣室四个部分,上下楼均要经过寺内的山洞,警卫室设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已进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寺庙后面有好几个洞穴,当年就是寺庙的藏经洞。现在装上了路灯,大家可以进去看看。洞口出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池,是广福寺的放生池,在这山崖下有几间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避暑山房了。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
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们可以一起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唐代末年的8尊菩萨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现在只能隐约见其影子了。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洞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张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第四组是南宋妆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菁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堂、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从这里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山顶往东,到望江亭。另一条是一直往西,到现代休闲区。山巅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称“雷公殿”)。1963年重建时,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4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视察赣州市,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等会回到忘归岩时如有兴趣还可以从那里上山,现在我们去看看现代休闲区。
翠微岩往西数百米,沿着绿荫小道前行,可见红色丹岩上23.66米的卧佛,神情静谥,一副安详休闲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羡慕佛家的超凡脱俗,这尊佛是继南宋以来通天岩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
从卧佛景点往前行是通天岩新开辟的现代名人造像区。这些名人造像取材为在赣州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上起西汉,下至清代。从汉代灌婴筑城、晋代高琰迁场面,到唐代卢光稠扩城,有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马祖、中国风水术的祖师杨筠松、历史上唯一到过赣州的皇室要人隆礻右 太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隐居通天岩二十余载的北宋名士阳孝本、散文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南宋搞金名将岳飞、赣州籍状元池梦鲤、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菩萨蛮》的作者辛弃疾、《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帘,仿佛向你讲述着一部赣州的历史沿革,更加深了你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路往前走,大家还可以看到千佛洞、地藏殿、财神庙等人造景观,在地藏殿还可以品尝到用八仙泉做出的客家擂茶。
人间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恋情、爱情,情感交融,让我们步入下一个景点“情苑”。你看,这风动石的门楼,从风动、石动到心动、行动,将人间各种情在通天岩的情苑里演绎出来。相伴着蓝天、白云和芳草,仰卧在草地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鸳鸯戏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窦初开”等一组组生机勃勃的植物艺术造型带给您星星点点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释怀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绿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观音正接受天下众生的祈盼。
与情苑相连的景点是龙凤苑,这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过石斧、石锛、石镞和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抛弃的石料残片,还有篮纹、绳纹等纹饰的印纹陶片。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岩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龙凤苑高坡处,座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着“风调雨顺”四大开王。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通天岩景区又建了生态迷品、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桂、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当您将结束一日行程,重返忘归岩时,您一定会体会到忘归的感觉。清风阵阵,拂走您一路的辛劳,留给您忘归的心境,让您感慨古代历史的神奇与现代园林建设的完美组合。
现在,通天岩正以她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自身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观光者。
游哉于斯,无论你是参祥拜佛,还是品读古代题刻;也无论是在沟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赏景,还是登上峰顶的群玉阁远眺赣江,你都可以领略到通天岩这座江南石窟的卓约风姿,感受到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赣州市区通天岩导游词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