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乡镇干部们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乡镇人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
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失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乡镇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国情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九亿农民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程度达到了能承担九亿农民的生存保障吗?看看今天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场和花团锦簇的城市给农民提供了些什么?!又能更多地提供什么?!连每月***-***元的低得可怜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兑付,还谈其它?!看看我们的民工们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讨要工资的艰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转移农民、消灭农村来改变国家的面貌,振兴国民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人就应该噤口!
(一)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
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和舍弃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达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和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论是国家兴,农民安居乐业,还是国家衰,农民穷困潦倒,总之,都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供养和庇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也正是这些基本要素满足了农民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比较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
中国曾经有九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近*亿农民,留在农村的还有*亿农民,这*亿农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中国现实里,几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能因为*亿农民进了城,打了工,有了超过农村留守人员平均收入的工资收入,就认为所有的农民都可以走这条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广大农村和无数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路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和在农村的家庭。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
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据估计,目前农村尚有*亿农民,****年将仍有*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年也还有*亿以上农民在农村。不论城市和工业如何飞速发展,由此吸纳去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多。总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村这个大后方的稳固和支撑上的,没有这个大后方作坚强后盾,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无疑将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发展农村,是治理我们国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
不管农村多么苦、多么穷、多么脏、多么乱和多么差,她所承载的历史重负和未来责任,都是无可用语言归纳和掂量的,也是我们这个正在负重前进的农业型的大国,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还很脆弱,它们尚有无数的自身难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把*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再加到它们身上,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即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很好了,农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们固有的土地上进行商品生产和工厂化的劳作。让农民不脱离土地而发展产业是最明智而适合当前中西部我国广大农村的。怎样尽可能地引导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充分使用劳动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产业和生产社会消费需求的各种产品(首选农产品)、获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这种方式比把大批农民弄到土地家园、农村山区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书记倡导的三个发展圈就是走这个路子;例如我们实践中经历过的发展烟叶、食用菌、蔬菜、养殖、加工等产业,农民没有离开农村也能搞市场经济,山区农民也能亲手培育一朵朵高山产业之花,放出奇光异彩。
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在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 ……此处隐藏21017个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美丽新农村 和谐新家园
━━美好乡村建设学习心得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2014年9月,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我省美好乡村建设大会召开,动员全省上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明确了我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与党中央多年来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脉相承,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贯彻与发展。
2014年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点之年,这一年,我社区东王居民点美好乡村建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指导下顺利完工。此次居民点整治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以及居民点的环境美化工程。结合以往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东王居民点美好乡村假设在探索中前进,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初步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即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将整治点发展成为生活服务完善,兼为周边地区提供配套服务的规划有序、村容整洁、村貌统一、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生活富裕的农村居民社区。
在上一年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成绩、积累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社区扁埂自然村成功申请为中心村建设点。我们将逐年逐步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投入,主要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村庄建设工程。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把中心村规划作为龙头工程,着力引导人口集聚,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整治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等。大力解决垃圾污水问题。深入推进环境连片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
三是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通过乡村产业的不断壮大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出专业化,立足比较优势。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为群众所接受的产业,给予重点扶持,精心培植。
四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这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建成更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五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在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创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经验,我深刻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握方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坚持原则,扎扎实实的推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因地制宜,才能加快建设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才能努力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xx
2014镇xx社区: 年5月31日